海湾原盛——智慧城市建设专业提供商
近期,绿电与绿证市场呈现出“电子期货”市场的特征,价格波动频繁,上午与下午的价格迥异。有网友戏言:“绿证非电,实为黄金。”此现象不仅映射出价格的起伏,更揭示了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下能源市场机制的迅速重塑与资源价值的重新评估。
在“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双重驱动下,绿电——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如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正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特别是自2023年起,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尤其是外资与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在ESG、碳中和报告、RE100等要求的推动下,纷纷加大绿电与绿证的采购力度。此番价格波动,与两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绿证强制消费要求密不可分。该意见旨在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通过绿证进行核算。预计至2030年,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及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单位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将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的平均水平;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将在8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同时,鼓励在条件成熟地区打造高比例绿色电力消费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力争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并将绿色电力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的ESG报告体系。在此背景下,绿电与绿证价格的波动既受供需关系影响,也受政策预期的引导,因此价格频繁变动不足为奇。
绿电是指源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如风电、光伏、生物质、水电等。企业使用绿电,意味着其电力消费过程更加低碳、绿色,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政策合规。
绿证(绿色电力证书,Green Certificate)则是绿电消费的“官方凭证”,可视为“绿电身份证”,记录了某一度电的来源、可再生能源类型、发电时间、项目编号等关键信息。
绿证在不同制度下存在不同版本,当前主流的有两类:
国家绿色电力证书(GEC),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发放,是官方唯一认证的绿电消费凭证,多用于政策激励、配额履行等场景;
I-REC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适用于跨国企业或需向国际组织证明绿色用电的场景,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
按交易类型划分,绿证可分为可交易绿证和不可交易绿证。
从国家层面来看,绿电与绿证市场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市场化出路;另一方面,绿证交易作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承担了分配绿色资源的作用,推动了电力消费的绿色转型。
对企业而言,绿电与绿证是进入碳市场的“通行证”。随着碳足迹管理、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等新规的逐步实施,企业若无绿电消费证明或绿证,很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而言,绿证是“第二收入”来源,除了卖电获得电价收入外,持证销售还能获得额外价值。随着市场价格上涨,不少项目通过出售绿证获得了可观收益。
(1)价格体系不稳定:当前绿证价格由市场博弈决定,缺乏权威参考价,企业议价能力较弱。由于政策预期频繁变动,市场投机炒作现象时有发生。
(2)绿电与绿证未强制“捆绑”:市场中绿电和绿证仍可分离交易,导致“用了绿电却没有证”的情况频发。一些企业明明使用的是绿电,却因未购买绿证而无法在碳审计中获得认可。.
(3)证书体系碎片化:国家GEC与I-REC、地方证书等多个证书并存,企业在不同市场、不同监管口径下无法实现一证通用,增加了履约和合规难度。
(4)企业购买绿电存在交易门槛高、流程繁琐的问题:绿电交易多通过电力交易中心或发电侧签约,门槛高、中小企业难以直接参与,导致绿电市场参与者仍较有限。
(1)强制配额制推动绿证刚需化:随着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RPS)制度的逐步强化,绿电、绿证将从“可选项”变为“必需品”,企业履行义务必须购买绿证,这将推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统一证书标准,推动“电证一致”:国家层面正在推进GEC与绿电交易、碳排放核算、ESG报告、RE100等标准接轨,未来或将实现“一证多用”“一证通关”,大幅提升市场效率。
(3)绿证金融化趋势增强:随着绿证价格波动性加大,绿证有望引入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推动其成为类金融资产,用于对冲碳资产风险或作为投资标的。
(4)数字化、区块链等技术助力绿证可信核验:未来,基于区块链的绿证发行与追踪机制将更为普及,确保证书唯一性、防止重复使用和伪造,使得绿证系统更透明、可信。
(5)海外合作助推“绿电出海”:随着国内外碳市场互联互通,未来绿证也可能成为国际碳足迹核查的重要依据,支撑绿电“走出去”和中国产品出口的绿色竞争力。
中润盛和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电话①:0371-60985516 电话②:0371-60985526 邮箱:zrsh126@126.com 地址:郑州市龙湖中环西路与龙源西八街交叉口东北100米